儿童进入小学后,他们不仅要努力掌握学校学习任务的要求,还要找到自己在学校群体中所处的位置,他们渴望归属于一个群体,被群体接受并对群体有所贡献。这一阶段如果顺利度过,儿童的内心就会构建一种稳定和秩序,并逐渐增长各方面的能力,发展出一种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感,乐于参加集体活动。(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)
因此,家长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,了解孩子渴望被关注、被认可的心理需求,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感到在家庭中的重要性,并让孩子找到他在家庭中的位置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,信任孩子,遇事多与孩子商量,听取他的看法和意见。让孩子分担一些家务,参与家庭事务管理。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的重要成员,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和责任感。孩子在家庭里有归属感,他迈入学校乃至社会后,就会积极地融入集体,在集体中寻找他自己的位置。
二、帮助孩子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
小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貌和言行,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。但是,他们在自我认知中还带有较多的情绪性,自我认知容易存在偏差,难以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。有的孩子高估自己的能力,与别人交往时目中无人;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,从而不愿与人交往,尤其遇到挫折后,更不敢与同伴交往。
父母要注意在评价孩子时,客观并讲究方式方法,避免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评价语言。比如,孩子做错了数学题,家长要和孩子分析原因,指出是因为什么原因做错的,不要一味责怪孩子,更不要用“你真笨,这么简单的题也做不好”之类的话批评孩子。当孩子取得成绩后,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,并进行恰当的表扬,不要盲目夸大孩子的优点。要通过各种事情,让孩子客观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,正确认识自己,发扬优点,正视缺点并努力改正。(河南省工业设计学校)
三、通过培养业余爱好增强自信
在家庭中,家长要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的自身特点,培养孩子具有一些爱好或者特长。具有爱好的孩子,就愿意在集体中表现自己,也能增加自己在同伴中的吸引力,从而增强自信。但是,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时,要讲究方式方法,要尊重孩子的意愿,不能强迫孩子。在现实生活中,有些家长也意识到培养爱好对孩子的益处,但在具体选择时,却往往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,自己认为什么有用就给孩子报什么。如果孩子不愿意,就采取逼迫的手段,致使孩子非但没有形成爱好,反而造成了对学习的恐惧和逆反的心态。
一般来说,对于不喜欢与人交往的孩子,家长可以引导其选择一些体育爱好。大多数体育活动属于群体性质的,能给孩子提供较多与人交往的机会,集体活动所要求的团结、合作、互助对培养孩子乐群性能起到重要作用。
四、在实际环境中提高孩子的交往技巧
为避免孩子与同学相处时沟通不畅,受到挫折,对人际间的交往产生惧怕,父母要教孩子一些必要的交往礼节和技巧,比如,如何和别人打招呼,怎样表达自己的感谢,有困难如何求助别人,如何倾听和表达,等等。但是,这些交往技能只有在活动中进行实践,才能真正产生实效。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,还要创设各种让孩子之间实际交往的机会,如几个家庭一起郊游、登山、野炊等。在实际的交往中,孩子可以与人交流沟通、讨论问题、交流方法、合作完成任务,逐渐学会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,比如,遇到问题如何求助别人、如何解决与朋友间的纠纷、如何通过合适的语言和行为与别人沟通。并掌握一些必要的待人处事的规范,并发展乐群和合作性,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